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主任醫師 沙莎
小雪的節氣已過,寒冷逐漸加強,看著樹葉凋零,人們的心情很容易受到影響。事實上,秋冬季正是抑郁癥的高發季節,有研究表明,約有38%的抑郁癥患者會在秋冬季抑郁發作。為何秋冬季抑郁癥高發?如何正確應對與預防?對于抑郁癥大眾又有哪些認知誤區需警惕?
ICD-10抑郁癥診斷標準
2周大部分時間處于如下一種或幾種狀態:
●抑郁心境
●興趣減少或缺失
●疲乏無力
●愉悅感減退或缺失
另外還有以下可能伴隨的癥狀,作為是否抑郁的附加判斷:
●自我評價降低、自責
●精神運動遲緩:注意力不集中,思維遲緩,言語行動滯后
●消極悲觀:內心體驗及行為
●軀體癥狀(最容易造成誤診的癥狀):
·疼痛
·睡眠紊亂
·食欲紊亂
·性欲減退
·非特異性軀體癥狀。
留心非典型癥狀
嗜睡、暴食、體重增加等,竟然是抑郁癥在“作怪”?
臨床研究發現,具有季節性發作特點的抑郁癥患者,可能與常見抑郁癥的癥狀有所不同,呈現出了一些非典型的特點,需要格外留心。
目前抑郁癥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,業內存在多種假說,而季節性抑郁癥的發作最常見的假說正是與生物節律相關性較大,而生物節律與皮質醇、褪黑素有關,人體中皮質醇的分泌,可以使人保持充沛的精力。褪黑素作為大腦松果體分泌的睡眠激素,則會讓人變得困倦、更易入睡。健康的狀態,需要皮質醇與褪黑素達到一種平衡。
進入秋冬季,光照時長減少、強度減弱,進而可能誘發褪黑素分泌紊亂,如分泌較多,人容易萎靡不振、特別困倦,而生物節律的異常正是季節性抑郁發病的一個重要誘因。
季節性抑郁癥的發作,容易“找上”哪些人?該病癥本質上還是抑郁癥,只是呈現出明顯的季節性特點。因此最需要警惕發作的人群仍是抑郁癥患者群體。
目前,在網絡平臺上大家會看到一些篩查或評估抑郁癥程度的量表,然而無論是哪種量表均起不到診斷的作用,臨床上抑郁癥的表現較為復雜,亦存在個體性的差異,因此當疑似抑郁癥時需要盡早去正規醫院就診,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。
這些認知誤區需警惕
“我總是情緒不好,肯定是抑郁癥……”“你小小年紀,怎么會抑郁,就是太脆弱了,精神不夠強大……”“只是哺乳期太疲憊了,但是寶寶才是第一位的,感覺再累也得打起精神照顧好寶貝……”
這些普通的日常對話中,卻“藏著”不少大眾對抑郁癥的認知誤區。
日常生活中,有些人以為情緒總是不好,就罹患了抑郁癥,需要看病吃藥,其實是泛抑郁癥化的表現,抑郁癥的診斷有著嚴格的標準,需要專業醫生的參與。值得注意的是,目前臨床上,青少年抑郁癥患者并不鮮見,然而這個群體又常常被忽視,甚至有些家長并不愿意承認孩子罹患抑郁癥而阻攔治療,反而給孩子帶去了更大的傷害。此外,產后抑郁癥患者同樣是容易被忽略的群體,由于受到雌激素和孕激素劇烈的波動,導致產婦內分泌、情緒等的變化也較大,產后抑郁癥群體需要得到更多關注與關愛,然而許多家屬以及產婦本身,常常將關注的重心放在新生兒身上,認為大人忍一忍就過去了正是常見的認知誤區。
圍繞抑郁癥的治療誤區同樣也不少。不少人將抑郁癥與“感冒”相混淆,認為與感冒相似,抑郁癥也是一種自愈性的疾病。實際上,大部分抑郁癥患者是不存在自愈的,會呈現出慢性化發作,或者在某一段時間癥狀相對較輕,但經由一個內外誘因就會加重。此外有些患者或家屬認為服藥后癥狀變好就可以停藥了,這同樣是錯誤的觀點。通常抑郁癥的治療需要急性期三個月、鞏固期三個月,以及半年甚至更長時間維持期的治療,專業的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判斷。實際上抑郁癥是一種慢性疾病,需要全生命周期的監管。
在抑郁癥高發的秋冬季節,如何更好地調養身心?減少情緒易感性是一個重要的方法。包括規律飲食、規律睡眠等規律的生活;均衡的膳食營養,做好葷素與粗細搭配;積極的治療原發疾病,不少研究發現慢性軀體性疾病,伴發焦慮、抑郁的風險非常高,因此管理好慢性疾病很重要;此外還需要遠離煙酒尤其是酒精,過量飲酒易造成情緒的失控;適量的運動,積極參與羽毛球、乒乓球、籃球、足球以及交際舞、廣場舞等團體類的活動;另外對于季節性抑郁而言,盡可能的多曬太陽,增加光照是一個不錯的方法。
來源:北京晚報